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全貌!
作者:建日筑聞 來源:建日筑聞
北京大興機場主體結構和運營機制上以ADPi方案為基礎、建筑藝術上吸取扎哈建筑事務所 ZHA 投標方案的諸多造型元素、融合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與民航院聯合體所提出的“二元式”布局概念,并采用雙層出發車道邊,形成一套“設計、運營一體化”的綜合建筑方案。
以下文字和圖片為扎哈建筑事務所提供: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于北京市大興區,距離城市中心約46公里,乘坐特快列車只需20分鐘即可到達。大興國際機場的建立旨在緩解首都現有機場的運行壓力。日后,大興機場將成為北京的主要交通中心,在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旅行需求的同時整合國內不斷壯大的交通網絡。
© Hufton+Crow
目前機場設定的年旅客量為4500萬人次,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7200萬。此外,如果按照這樣的一個發展速度,大興國際機場最終將會實現1億旅客外加400萬噸貨物的年吞吐量。面積高達70萬平方米的航站大樓包含8萬平方米的地面交通樞紐中心。通過國家高鐵網絡和地區鐵路系統,機場與北京市區緊密相連,并對就近的河北和天津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大興機場在國際航空運輸協議中的機場編號為PKX。通過緊湊高效的航站樓及其背后所傳達的游客體驗,大興機場為機場通勤服務系統設立一個新的參照標準,以更好地適應并服務于日漸增長的游客人數。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大興機場在設計上還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環繞式空間形態做出了一定的回應與借鑒。航站樓中央的多層中庭空間將大量游客導向相應的出發、到達和換乘區域。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航站樓拱形屋頂下的流動造型延伸至地面,形成六個交通指廊。在提供結構支撐的同時還可以將游客導向中心,并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照。同時,線性的天窗網格還可以使外部的自然光照進入室內,起到交通導視的作用,以引導游客去往相應的登機口。而航站樓長達100多米的結構跨度,在為機場提供寬敞公共空間的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未來配置調整的空間靈活度需求。
平面圖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此外,航站樓緊湊的徑向化設計可以盡可能地滿足飛機的停放需求,并縮短飛機與航站樓之間的距離,使游客和機場的調度更便捷。79個與登機橋相連的登機口可以同時實現6架滿員A380巨型空客的游客登機量。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機場的5個登機樓則從正中的航站樓徑向化地向外輻射,并都配備了齊全的基礎服務設施。這樣一來,游客只需行走較短的路程便可達到相應登機口,從而免去了機場短駁車的需求。大興機場的值機柜臺、登機口以及換乘中心間的距離,在緊湊而又精心的設計后被縮短到了最小,使游客步行至最遠登機口的時間也不會超過8分鐘。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建筑師還安裝了光伏發電裝置,發電量至少可達10MW。而機場的熱能則主要源于余熱回收,復合地源熱泵系統可集中支持250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同時,大興機場還配備了雨水收集和水資源管理系統,以實現近280萬立方米的自然水資源存儲、滲透和凈化功能。新增的自然濕地、湖泊和溪流起到洪水防范,還能抵御炎炎夏日的“熱島”效應,從而降低并適應當地自然微氣候的影響。
© Hufton+Crow
© Hufton+Crow
項目圖紙
負二層平面圖
負一層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屋頂平面圖
項目信息
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
地址:大興, 北京, 中國
主創建筑師: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ADP Ingeniérie (ADPI)
設計師:(ZHA) Zaha Hadid, Patrik Schumacher
項目年份:2019
攝影師:Hufton+Crow
項目總監:(ZHA) Cristiano Ceccato, Charles Walker, Mouzhan Majidi
項目設計總監:(ZHA) Paulo Flores
項目建筑師:(ZHA) Lydia Kim
.END.
注:本文轉載自建日筑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