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盒子’,美的未來中心
作者:建日筑聞 來源:建日筑聞
體驗館體塊穿插
建筑,總在不斷地重塑著人與環境的關系。在房地產成為城鎮化重要推動力的當下,建筑師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在尊重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同時,讓建筑成為提升城市空間與環境品質的積極角色,使城市變得更美好。
體驗館低點
大規模項目的持續開發與運營在不斷加快當地的城鎮化的速度,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預設與品質的持續控制顯得格外重要。除了對山、水、橋、田的自然因素關系的思考,項目規模增長與持續運營發展的關系,也并入了系統的思考邏輯當中:如何兼顧開發規模與環境維護,讓城市的公共空間品質持續提升?如何讓建筑與可變發展之間得以相互適配?帶著這些問題,在與業主美的管理團隊的持續深入地溝通后,團隊提出了在“無定“條件下的“伴隨式自由生長”的設計策略,以功能盒子為模塊,提出了解決方案。
體驗館入口廣場
無定與確定
建筑前期做為美的未來中心,兼具體驗和展示功能,未來的使用功能當中一部分具有一定模糊性,并且伴隨著項目發展,會有功能和空間的可變需求。對已確定的功能,嚴格地控制功能盒子的尺度;對未定的功能與空間需求,預設通用尺度,以便未來“即插即用”式地連續補充和增加。
體驗館手稿
模型推敲
由此得到的盒子以外的公共空間達到最大化,讓開放式的城市空間,環繞著功能盒子。盒子的形態可根據實際使用空間的要求進行“定制”設計,可以謙虛含蓄,亦可個性張揚。而因此自然圍合而成內、側、外,等多重院落形態,尺度親人,為游走其間的人提供了多重的行走體驗。
自由與生長
功能盒子的自由、靈活組合,各方向都可形成開放的形態,并且可以根據需求旋轉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組合,使建筑的整體構成可根據場地而自由變化;建筑墻體的分離,首層全透明玻璃帶來的通透性也讓功能空間的自由度得到延展,有效拓展了空間的公共性,同時也將周邊的山、水、橋、田的自然景色一一融入室內;盒子數量可根據項目的發展需求,持續而自由地增加,適應了未來不斷變化的容量需求。
體驗館主入口
體驗館主入口
轉換與再生
隨著項目發展,功能存在著轉換的可能。散布的建筑體量,可以根據所需轉換功能的規模大小,進行內部空間的重組;首層通透性連接,使大小空間的可分可合得以實現;形成的尺度各異的空間,滿足了不同階段的使用需求。它可以是展廳、可以是劇場、可以是圖書館、可以是咖啡廳,等。一切因需求而定,空間由此而再生。
體驗館庭院空間
體驗館庭院樓梯
庭院水景
“自由”散落的盒子,像散落在那龍河邊白色的礫石,靜靜地“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生長”,將逐漸成為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
體驗館次入口空間
體驗館次入口
園林遠眺體驗館次入口
體驗館通高光廊
體驗館水景
項目圖紙
項目區位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
模型
體驗館手稿
體驗館手稿
體驗館手稿
項目信息
建筑師:XAA建筑事務所詹濤工作室
地址:陽東區S365, 陽江市,廣東省,中國
建筑面積:2743.43 m2
項目年份:2019
攝影師:邱日培
主創建筑師:詹濤
設計團隊:田望、洪懷杰、丁翼、李欣健、方貴民、李梔、馮艷偉、楊澤超
.END.
注:本文轉載自建日筑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