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勝利小學新城校區及附屬幼兒園
作者:gooood谷德設計網 來源:gooood谷德設計網
這所新建的學校前身系浙江省實驗學校,素以歷史久、設施全、觀念新、教風實、質量高著稱,其辦學淵源可以追溯到明神宗二十七年的崇文書院,是浙江省辦學歷史最長的學校之一。注重生命關懷、以校園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樂園——此為他們的辦學理念。
▼校園入口廣場
▼大樹與孩子們和諧共處
▼豐富的活動庭院
該學校西臨高架,其它三面均為高層住宅,用地狹長且不規則,屬于城市中的“邊角料”。校方的使用功能需求已大大超出該地塊的容積率,而我們的初衷是要在高密度城市環境中設置低密度舒適的教育空間,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成了規劃的核心問題。
▼高密度城市下的校園布局
集約與分散
聚焦這一問題,首先對學校的功能、體量進行梳理歸類,把功能劃分為地上地下兩類,將合適的功能置于地下。地上將運動區置于場地西側,使教學區遠離城市高架。按照私密至開放程度的等級來從北至南布置相應功能:南側貼臨城市支路布置多功能廳、籃球館、行政辦公等公共性較強的功能,北側布置各年級段的普通教室,然后用東西向的公共教學用房將南北兩側的功能相連,同時這也劃分出了校園的東西兩個廣場。功能沿基地邊界設置,然后集約出中心的兩個校園廣場。
▼西南向校園航拍
▼體塊生成分析
校園與公園
在高樓聳立的住宅區中俯瞰,校園成了一片低下去的洼地,同時也是一片生機盎然的公園。將屋頂作為面對城市的展示面,屋面以整潔、干凈、綠色的姿態與形式面向城市,成為其的一片小綠肺。
▼東向校園與幼兒園航拍
▼建筑圍合限定出的廣場空間
▼臺階不僅限定了不同的室外空間,也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
開放與交流
方案在主入口設置了完整的入口廣場,面向城市開放,家長可以在這里聚集、接送孩子、相互交流,體現了對家長的人性關懷并改善了局部城市交通與城市形象?;@球場、多功能廳、屋頂網球場統一設置在入口廣場的西側,方便晚上或周末向公眾開放。
▼蜿蜒流動向城市退讓的校園主入口
▼高低錯落的建筑圍而成主入口廣場
▼流動的活動平臺
守望與流動
小學及其附屬幼兒園有著各自明確的用地紅線,彼此不能進行跨越和連接。設計所采取的策略是相互守望、彼此流動。在不同標高上設置架空層和活動平臺,為兩者創造視覺通廊,將小學的空間引導到了幼兒園,也降低了連續形體對幼兒園的體量壓迫感,對其是一種親和開放的態度。
▼小學二層開放空間與幼兒園形成互動空間
▼小學與幼兒園間的活動空間
色彩與理性
勝利小學的傳統色是******、藍色、灰色,本著傳承和整體素雅的設計理念,我們以深灰和淺灰為校園建筑主體色調,在其間理性克制的點綴勝利小學的傳統色,在素雅的基調中串聯引導空間。而幼兒園則大膽的采用黃藍色并結合綠色,做為三個活動單元的主色調,強化識別性和內院空間的活躍度。
▼點綴的色彩讓校園充滿活力
▼不同顏色的盒子增加識別性
向地下探索教學空間
設計采取設置半地下室的方式來解決超容積率的問題,在功能上形成就餐、運動以及藝術培養三個區域,并在其中設置尺度適宜的下沉庭院。達到了既可提供如同地上空間一般的自然通風、采光與景觀效果,又為整個校園帶來在豎向上的高低錯落,豐富了近地面層的空間變化,同時也規避了多余的人防建設需求,增大了有效的使用面積。
▼地下籃球館
向地上拓展交往空間
地面層除了設置下沉庭院,還將大量的灰空間、活動平臺、屋頂綠化平臺及網球場植入整體校園空間設計中,這些空間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同時也是孩子們嬉戲的趣味空間。針對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設計創造了不同標高之間的空間對話,激發孩子們在校園空間里的活動與感受。
▼軸測分析
▼運動場與崇文廣場形成連續的開放空間
▼架空平臺、下沉庭院組合的灰空間
▼流動的活動平臺
▼從三層望向架空平臺
▼多功能報告廳
學習成長不止于課堂
設計的初心是希望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沐浴陽光,甚至也適當經歷些風雨,不僅在室內也在室外接受熏陶與教育,因此設計了兩個特色不同的活動場地:崇文廣場將校內校外、運動教學、地上地下的空間有機串聯,是校園的樞紐區域。多年齡段孩子在這里奔跑玩耍仰望天空,強壯身心。尚德園相對安靜,并通過下沉庭院與藝術培養區相串聯,孩子們在這里可以沉下心來獨立思考,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崇文廣場
普通教室與走廊的非正向交疊產生了不規則的邊角空間,其與走廊相接,使走廊成為一個有序列感的復合空間。非正式教學、交流、展覽乃至小型兒童劇在這個復合空間里發生著,設計一點點的改變帶來了孩子們豐富行為的激發,這讓我們感到驚喜。
▼非正式教學空間的拓展走廊1
▼非正式教學空間的拓展走廊2
本案設計了無界限、開放的圖書館,在一層連接教學樓單元和行政單元的公共區域中,將圖書館以水滴似的橢圓形體塊穿插其中,與教學區走廊、入口門廳直接相通,貫徹了校園內外流通、空間流動的設計理念,借書、還書、閱讀等行為靠著孩子的愛惜、自覺來維護,以此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
▼開放式圖書館閱覽區1
▼開放式圖書館自習區
門廳的功能屬性也被充分拓展,與走廊、樓梯、二層中庭相結合進而形成階梯式的共享大廳。結合室內家具的靈活布置以及地面標高的合理變化,共享大廳與開放的圖書館相連為師生提供了閱讀、交友、討論等多樣化交流學習平臺,同時還可以兼作用于小型聚會、展覽甚至演出等公共活動的臨時性場所。
▼主入口門廳
結語
設計的伊始便沒有去重點關注建筑的立面形式,而是從城市關系、兒童行為與教學活動這些根本問題出發,從用地的緊張與功能的豐富、室內空間與室外活動場地的配比、日常的教學行為與“非正式”的教學行為這三方面進行設計,重返“空間激發行為”這一建筑學的本真話題。最終在低造價的基礎上完成了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對城市有回應的、有效激發兒童課上課下認知行為的新型校園綜合體。
▼西北側校園建筑全景
項目圖紙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地下一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END.
注:本文轉載自gooood谷德設計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